包公毅
包公毅(1876-1973),本名清柱,號朗孫,但以筆名天笑最為世人所知。江蘇吳縣人。早年從事舉業,獲有生員功名,但隨即在清末改革思潮影響下,投身編譯、出版及創作等文化事業。1900年前後,便在家鄉與友人合資開設「東來書莊」,創辦《勵學譯編》、《蘇州白話報》等刊物,傳揚新知。之後前往上海主持蒯光典出資成立的「金粟齋譯書處」,參與了嚴復多部重要譯作的出版工作。他個人的編譯作品,如《迦因小傳》、《馨兒就學記》、《埋石棄石記》、《苦兒流浪記》等,亦風行一時。1906年起,投入新聞事業,曾任《時報》館記者,並先後主編《婦女時報》、《晶報》,以及多份報紙副刊與文學期刊,如《時報》副刊《餘興》、《立報》副刊《花果山》,有正書局的《小說時報》、文明書局的《小說大觀》及大東書局的《星期》等。在此期間,他也創作了大量的通俗小說,其中又以《留芳記》與《上海春秋》為代表作。1948年隨子女徙居臺灣,雖年事已高,仍以實際行動支持臺灣第一份上海式小型報──《華報》(《民生報》的前身)的創刊。1950年代遷居香港後仍筆耕不輟,作品散見於《大華》雜誌、《文匯報》、《大公報》、《晶報》等刊物,其晚年作品《釧影樓回憶錄》正、續編與《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》,更早已成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者的案頭書。
包公毅檔案含括日記、著作、書刊資料等。檔案起訖時間為1929至1973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