館藏地圖
水利為傳統要政,民國以後經營尤不餘遺力。開溝築堤,整治洪氾,有賴詳細地圖為索引,故水利行政部門每存有數量極多之河道、地形、水文、工程等圖。清末以降,水利業務為經濟行政部門所兼管,以是經濟檔案中存有大量地圖資料。中國近代經濟檔案由經濟部移交本所保管時,其中即包含各類地圖,數量至為龐大,惟因飽經清末民國以來迭次憂患,流離播遷之餘,蝕毀之數量實屬不少。1972年前後,本所曾雇員稍事整理這批舊地圖,但未及全面清理,分類製卡方式亦不盡理想,一直未能開放使用。
1988年元月,本所新建檔案館完工使用,於其中新闢地圖室一間,由檔案館編目室中調派人手,開始全面清理館藏地圖,裱褙裝幅,剔除重覆,分類編目,製作索引,至1991年元月,終於完成整理編目工作,同年8月出版《近史所檔案館藏中外地圖目錄彙編》一、二兩冊,並於1995年起拍攝微捲,以利長久保存。各類地圖依性質區分為4大類,50小類,絕大多數為地形圖,間有少數河道圖,水利工程圖則未予收錄。各類地圖之測繪機關不一,有中央及省級之軍事機構、水利行政機構,甚至外國軍事及水利機構(以德國、日本為代表);測繪時間亦不一,最早的是光緒年間,至遲不逾1940年代,民國初年至抗戰前後所繪製者為數最多;印刷方式有單色、套色、彩色之分,彩色圖以外國地圖或外國測繪之中國全國性地圖居多,有部份地圖則係手繪原稿圖;圖幅大小不一,最小的各省分幅空白圖為30×21公分,最大的一張外國地圖為154×108公分,佔數量最多的各省地圖為53×38公分;比例尺種類亦多,不過以一萬、五萬、十萬分之一尺佔多數。
以下分別就各類地圖數量、性質作概略介紹。
-
全國性地圖:
意指比例尺在五十萬分之一以上,繪製成圖以兩省以上為範圍之地圖。這類圖又依編繪出版機關之不同,細分為十三小類,包括:
-
- 1917至1918年間北京參謀本部製圖局編繪之五十萬分之一尺全國輿圖,套色印刷,為一套印刷精美、保存完整之全國地圖。
- 1914年陸軍部總務廳編繪之「川貴省五十萬分之一尺輿圖」,單色印刷,保存完整。
- 河西新疆五十萬分之一尺地圖,編繪者與測繪時間不詳,採黑、綠兩色印刷,上有漢、回文地理名詞對照表。
- 1914年北京陸軍測量局編繪之「五十萬分之一尺輿圖」,單色印刷,涵蓋範圍包括山西、陝西、甘肅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省與蒙古的一部份。
- 百萬分之一尺中國輿圖:包括北京參謀本部製圖局在1914年測繪,及南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在1930年代所編繪,均採套色印刷,保存者均非成套。
- 國防部測量局在1943至1947年間編繪的百萬分之一尺全國輿圖,單色印刷,為一套1940年代編繪之完整中國全圖。
- 德國陸軍參謀處測量部於1901至1912年間編繪的百萬分之一尺中國輿圖,彩色印刷,上有中文與德文對照地名。
- 日本參謀本部在1930年代繪製的百萬分之尺中國東部地圖,分成四幅,彩色印刷,上有中、日文對照地名。
- 資源委員會在1936年出版的一百五十萬分之一尺全國地圖,單色印刷,為一套完整保存之中國全圖。
- 中國各省、區分幅圖;以省、區為單位,各自成圖(部份省份缺圖),包括蒙古、西藏、南海諸島,比例尺不一。
- 郵政輿圖:係交通部郵政總局在1933年編繪出版,套色印刷,圖幅甚大(146×107公分),其中尚包括軍事委員會在1941年出版的中華民國公路全圖。
- 各省分幅空白圖:係1930′年代中央大學地理系繪製,以省、區為單位,各成一圖,每圖上以點、線標明縣界、縣治所在,各圖比例尺不一,以二百五十萬分之一尺居多,圖幅最小的只有30×21cm,利用上十分便利。
- 各省分幅地形圖: 係以省、區為單位,分別編號。各省所存地圖數量不一,最多的如河南有886幅,最少的像西康省只61幅,計登錄編號之各省地圖9700餘幅,涵蓋省份有:河北、山東、河南、山西、陝西、甘肅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貴州、熱河、察哈爾、綏遠、寧夏、新疆、青海、西康等,東三省、西藏、蒙古、臺灣等省區之圖絕少。各省地形圖中,以五萬及十萬分之一兩種比例尺最常見,圖幅長寬以53×38公分居多數。
- 水道圖及河流附近地形圖:又可分為十小類:
- 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在1936年編繪之揚子江尺沙段航測圖,比例尺一萬分之一,單色印刷,涵蓋湖北、湖南兩省的鹽利、華容、岳隆等縣境長江江圖及附近地形詳圖。
- 黃河水利委員會在1945年編繪的黃河下游地形圖,比例尺五萬分之一,套色印刷,主要涵蓋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省境黃河附近各縣。
- 一萬分之一尺黃河下游地形圖。這是黃河水利委員會從1920年代至抗戰前測繪的大比例尺地圖,登錄於本目錄者有兩類,一為手繪原稿圖,圖幅長寬約90×60公分,一為膠片圖(附有膠片沖洗成的照片式地圖,收藏在本所經濟檔案中的全國經濟委員會檔卷中),係前述手稿圖拍攝而成(拍攝年代應在抗戰前夕),圖幅長寬為23×15公分。此批地圖之最大特色是圖上除有詳細的地形、地貌以外,村莊名稱、格局、大小、戶數、土壤種類、出產農作物種類、地價等資料俱備,對於研究1930年代以前華北農村的社會經濟問題,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料與工具。
- 1945至1946年間黃河水利委員會測繪的寧夏省境黃河沿岸附近溝渠水道地形圖,係手繪原稿圖,未載明比例尺,涵蓋範圍包括寧朔、永寧、賀蘭、平羅、惠農等縣。
- 綏遠省境內民生渠形勢圖:此圖測繪機關及比例尺均未載明,測量時間為1945年,從中可以看出民生幹、支渠分佈情況及其與黑河、黃河之聯繫關係。
- 長江水道暨沿岸地形圖:係海道測量局及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在1920至1930年代所測繪編印,自長江口至漢口,各圖比例尺不一,多數為二萬五千分之一尺,少數七萬五千分之一尺,對於長江水道本身及沿岸地形(包括口岸城市)有詳細的描繪。
- 江蘇寧鎮澄淞四路要塞圖:這是江蘇陸軍測量局在1915年前後測繪的要塞形勢圖,包括地形圖、砲位圖,除了將上起南京,下迄出海口的長江沿岸地形及江防要塞分佈描繪的鉅細靡遺外,並附有各要塞砲位數量、名稱、口徑、每砲射程、速率、攻堅、火藥、製造廠、製造年月、安置年月等資料,研究民國軍事史者,當可從中獲取不少寶貴資料,對聞名中外的江陰要塞佈防形勢有興趣的人,可以來看看這裏的巨幅地圖。
- 中國沿海及南洋各島嶼港灣水道圖:這是日本水路部在1920至1940年代先後測繪的詳圖,範圍涵蓋中國沿海、臺灣及南洋群島,圖中文字以日文為主,中國部份附有漢字對照。
- 揚子江港灣及中國沿海水道圖:這類圖有兩種,一為海軍部水路測量局在1930至1940年代所測繪的長江沿岸及中國沿海各港灣水道及地形圖;另一為海軍總司令部在1947至1948年間所編繪,內容與海軍部時代所編繪類似。
- 世界各國地圖:多數為彩色印刷,其中有兩套地圖佔了多數:一為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在1941至1942年間編繪的「世界形勢全圖」,另一為俄國參謀本部在1900年前後編繪的「歐俄全圖」。
以上大略介紹了近史所檔案館收藏舊地圖的種類與數量,相信在國內外的學術機構中,恐怕難以找到類似數量既多,種類也較齊全的舊地圖。
檔案的徵集與整編
外交部門檔案
本所自1955年起陸續自外交部接收了清末至北洋政府時期之外交部門檔案,歷經多年的整理散檔、裝裱舊冊與分類編目,出版目錄彙編與外交史料彙編。近年又與外交部合作,將寄存的國民政府時期外交部檔案數位化並對外開放
經濟部門檔案
自1966年起,近史所陸續獲得歷任經濟部長的支持,將經濟部庋藏的自清末至民國的經濟舊檔移轉近史所整理研究。經濟檔大致可分為兩類,一為1949年前大陸時期的經濟部門檔案,二為戰後台灣時期的經濟部門檔案
個人、團體捐贈資料
近史所於1964年接收朱家驊先生檔案,之後陸續有重要之個人與團體資料入館。2002年檔案法施行,明定政府檔案定期移轉至檔案管理局,自此民間資料即成為本館的史料徵集重心。相較於官方檔案,其載體與內容更為多元
數位典藏
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,檔案影像數位化與建置完整的後設資料,提供讀者線上瀏覽與檢索,破除了時空的限制,檔案的利用較傳統更為便捷與多樣。館藏檢索系統所提供之目錄或影像,會隨個別檔案的整編與數位化進度而更新